明代职官简介

明朝立国,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,直辖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处理全国政务。

但无巨细,全部由皇帝一人处理又存在极困难。朱元璋生前,按照《周礼》的官制分设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位辅官帮他理政。又依宋朝的殿阁士制,设立武英殿、华盖殿、文华殿、文渊阁、东阁五位殿阁士。士的办公点一般位皇宫东角门内,外人不轻易进,故又称“东阁”或“内阁”。内阁士皇帝的辅臣,备左右、充顾问、庶理政务。

朱元璋的几代皇帝内阁建设十分重视,明朝中期,内阁负有票拟诏令、封驳御诰、举荐官员、决定政务的重权力,朝臣入阁已相拜相。

在设立内阁的初期,各士的位是平等的,但随着内阁制度的逐步健全,各士人力的差别及皇帝人的偏爱,辅臣的士有权力位的区别,力最强或皇帝偏爱的士在内阁处主导位,称首辅或元辅,其余称次辅、三辅、四辅、五辅等。

监督皇帝本人各级官吏履行职责,明朝沿袭前代的监察制度,设御史台,改御史台察院。察院负责皇帝本人不行进行规谏,百官臣僚进行纠举,全国财政进行审计,边防四境进行巡视,京城驻军进行监察。声震朝廷的重案件,在皇帝授意,察院同刑部、理寺进行“三堂审”。刑部、察院、理寺被称“三法司”,实行的是“刑部受刑名,察院纠察,理寺驳正”的制度。

弥补察院在行政监察方面的缺失,中央执行机关的六部专门设有进行内部监督的六科给中(又称言官)。了明朝中期,一些给中按照春秋义儒伦理,经常越职规谏皇帝的生活及其他缺失。

明王朝的中央决策、最高行政与监督体制与机构非常完备细密,有利保持政体稳定。负有治政顶级职权的皇帝,驾驭套体制与机构,需有极强的治政力旺盛的精力。

明代官制,三公正一品,三孤从一品,内阁士正五品,六部尚书正二品,六部侍郎正三品。

明朝舍人分中书科舍人、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、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、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、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五,均从七品。其中,中书科本不称科,因与六科均在午门外,官署相连,人习惯称科。署中设二十人,不分长贰,年长者一人掌印,称“印君”。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,制诏,银册,铁券等。文华殿舍人,掌奉旨书写书籍。武英殿舍人,掌奉旨篆写册宝,图书,册页。内阁诰敕房舍人,掌书办文官诰敕,翻译敕书,并外国文书、揭帖,兵部纪功、勘合底簿。内阁制敕房舍人,掌书办制敕、诏书、诰命、册表、宝文、玉牒、讲章、碑额、题奏、揭帖等机密文书,及各王府敕符底簿。

说中所提及的戎政尚书是明代职官名称。永乐初年,由尚书或侍郎、右御史协理京营戎政,掌京营操练。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始命尚书刘罢其部务,另给关防,名戎政尚书,专理戎政,统辖五军、神枢神机三营。

明中央官署位皇城外,府部列,文东武西,戒备森严。

明代广场东侧有礼部(掌管朝廷中的礼仪、祭祀、宴筵、贡举等务)、吏部(掌管全国官吏选授、勋封等务)、户部(掌管全国疆土、田、户籍、赋税、俸饷及一切财政宜)、兵部(掌管选武官及兵籍、军械、军令等务)、工部(管理全国工程务)、宗人府(管理皇室宗族的谱牒、爵禄、赏罚、祭祀等务)、鸿胪寺(掌管朝、宾客、吉凶仪礼等务)、钦监(掌管观察象、推算节气、制定历法等务)、太医院(皇治病的医院)等。衙署建筑均坐东朝西。

广场西侧有左、中、右、前、五军督府(全国最高统军机构)、太常寺(掌管祭祀礼乐等务)、通政使司(受理内外章疏、收臣民密封申诉间的机构)及锦衣卫(掌管侍卫、缉捕、刑狱等务)。衙署建筑均坐西朝东。

京城官场际中,称谓体称官衔,古名或别名,示雅观。“老”“先生”均尊称,“老先生”最尊称呼。《明宫奇案》说中涉及的称谓照。

内阁首辅:端公。

内阁士:阁老。

六部堂官别称:吏部叫“冢宰”;户部叫“司徒”;礼部叫“宗伯”;兵部叫“司马”;刑部叫“司寇”;工部叫“司空”。尚书、侍郎各冠“”“少”区别。

察院左右御史:中丞。

国子监祭酒(国子监的主管长官):司。祭酒原意古代宴被推举酹酒祭神的长者,世演变官名。

给中:给舍。

中书舍人:中舍。

翰林院士:北门。

锦衣卫指挥使:称金吾或掌印。

顺府尹:京兆。

总兵:雅称“帅”“将军”。民间百姓俗称“总爷”。

巡抚:中丞。民间百姓俗称“爷”。

明朝年号表

尾声目录+书签后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