Ⅰ 阅读 丹尼洛·基什

丹尼洛·基什(Danilo Ki)1989年10月15日逝世,享年五十四岁。他的辞世中断了二十世纪半叶全世界中最重的文旅程,令人扼腕痛。基什二次世界战爆前几年生在南斯拉夫边境区(与匈牙利接壤的苏博蒂察市)。他父亲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(基什是匈牙利语的名字),死奥斯威辛集中营;母亲生在黑山农村,塞族人,信奉东正教。基什基本是在匈牙利黑山长,毕业贝尔格莱德文系并始文生涯,常侨居海外,曾在法国授课,长期任教巴黎,在那他度了人生的最十年。基什的一生正值他所在的区最黑暗的期:纳粹的统治,犹太人的屠杀及苏联的占领。

1989年基什死癌症,一年无疑是奇迭的一年,就在一年,苏联极权统治在欧洲中部垮台了。十月中旬,一度似坚不摧的堡垒明显始坍塌;三星期,柏林墙被推倒。令人欣慰的是,他死前知的是消息。身公民(身的“复杂”让他更像是南斯拉夫人),他生前未目睹教派、民族国的分崩离析,未目睹集中营族灭绝重新回欧洲他己的祖国。是英年早逝的他惟一感安慰的方。他强烈反民族主义的负,憎恶塞尔维亚的族法西斯主义,甚至超它所取代的二南斯拉夫 的新布尔什维克官僚风的厌恶。果他仍健在,很难像他波斯尼亚的毁灭忍气吞声。

一位不因其所承受的历史或恐怖件严重就其伟。但他所处的理位置乃生注定。基什一名,与生俱的位的优越感使命感是无推卸的。基什生长在一国,那的是举足轻重的,无论是是坏,由不人选择,最有赋的即是德有甚至是政治的立法者。半是件坏;正是贝尔格莱德的著名被称族清洗的塞尔维亚族屠杀计划提供了思理论依据。在前塞尔维亚帝国中未被流放的数塞族艺术沆瀣一气,更加彰显反族主义声音微弱,基什在声音中是最英勇雄辩的。就格精深的、超越民族限制的文素养言,基什本选择一条远离政治、回避争斗的文路,基什在屡遭攻击不已采取攻势。一场斗争是反方主义。方主义所指并非指微不足的文(因前南斯拉夫曾培育至少两位世界级的散文,伊沃·安德奇 米洛斯拉夫·克尔莱扎 ),是由国支持奖励的文。几乎从一始,他就需己的完全独创艺术的胆追求战。但更凶恶的攻击在头。

基什是,但他首先是位读者。他喜欢在图书馆读书消遣、其乐,是创的望难遏制,才屈身写,因此基什并非产。他一生中著书九部,其中七部写他二十七岁的1962年他四十一岁的1976年间。最早写就的是两部短篇说:《阁楼》《诗篇44》(版1962年;尚未译英文)。二部书《花园,灰烬》(1965)是一部长篇说。三部《栗树街的回忆》(1968)是一部说集。四部《沙漏》(1972)是一部长篇说。五六部是两本散文集,(1972)Ⅱ(1974)。七部,《红木柄刀》(1976)是一部同主题的说集,版商称其一部长篇说。部书是他在波尔讲授塞尔维亚克罗亚语写的,《花园,灰烬》是在斯特拉斯堡教书写的。

候止,基什越越的间是在国外度的,尽管他己不认是被流放,不认己是“持不同政见的”,但他很明白,称是文的写必与官方意志相悖。他的七部书讲述了一组虚构的斯林式的恐怖历史件,本书终吸引了世界应予的注目。《红木柄刀》在乡贝尔格莱德同遭受了长达七月的批判。场充满反犹意味的运动的核是一项指控,即部书是从一秘密书目中剽窃又经编辑。此,基什无选择,反驳。结果就写了八部书:《解剖课》(1978)。在书中基什《红木柄刀》一书所受的毁谤进行申辩,全面展示己的文谱系(即其文风格)部品的现代或现代主义语言,展现了的高风亮节所在。在此的十年中,他写了一部书,《死亡百科全书》(1984),是一些互不关联的短篇说集。

西欧北先《红木柄刀》给予高度评价,普遍视其“另一欧洲”的持不同政见者的品,并将他前期的著译几重的外国语。基什本人始受最高规格的文议约请,获领奖项,并有望获诺贝尔奖提名。国际知名的他难免频受采访。在被问及文问题及不避免就故乡受难表评论,他的回答总是严厉尖锐、敢怒敢言,采访内容充实精彩。报刊约他写的一些文章,无不是引人动情的文素材。基什生前最十年中仅版一部说,但却了那次的访谈,撰写了那的杂文序言,确憾。依塔洛·卡尔维诺 托马斯·伯恩哈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销声文坛,基什与他不同,他在说方面尚未达己的巅峰状态。但仅就他业已完的长短篇说,就足确立他与两位产的年长同的文位,亦即基什是本世纪半叶无争议的几位伟一。

基什的文谱系十分复杂,他本人常常称是博尔赫斯布鲁诺·舒尔茨 ,显简单化了。一位见识广的阿根廷一位闭塞的镇的波兰犹太人结合在一是合拍的。很显,他与外国的关系置与本国塞尔维亚克罗亚文界的关系。尤甚者,博尔赫斯博深邃,舒尔茨长内描写,此二人的结合凸显了他的品的双重。奇怪的混合基什的风格重。他的“混杂的”文风格(在历史说《沙漏》历史题材说《红木柄刀》中充分体现)赋予他探求真理艺术源恰适的由。最终,他在文选择己的门。但有人逼迫一位公明己所宗何门何派。但基什却不不公声明。像所有沉湎阅读的一,基什他人的品迷恋有加。他的鉴赏才使他在同行中广结人缘,一点在他的众翻译品中最的体现,他曾现代的部法语、匈牙利语、俄语英语著译塞尔维亚克罗亚语。在身居异国,他的思工同在国内一,虽他远离了本国的文圈子。他从未抛弃他,他却背弃了他。

1989年基什在巴黎溘长逝,贝尔格莱德的传媒举国哀悼。位南斯拉夫文的叛逆者从体消失了。盖棺定论,一向怀嫉妒、将他逐文界的平庸辈身的利益不再受威胁,是他歌功颂德,随又顺势(因南斯拉夫解体)摇身一变共产党代民族沙文主义体制新的官方。诚,基什深受每一位真正喜爱文的人的敬仰,不管是在贝尔格莱德是在其他任何方。在前南斯拉夫,他最受尊崇的方是萨拉热窝。我1993年4月一次访问萨拉热窝,那文界的人士并未就国文问,但我有幸与基什生前友感慨良。在萨拉热窝遭围困,人深深思念基什。他在《解剖课》一书中反民族主义的激情言论,人最常引的两预言文本一——另一文本是安德奇的说《1920年的一封信》。由非宗教的民族的波斯尼亚——南斯拉夫的南斯拉夫——被一族一国的新体制摧毁,基什比往任何候更加广人知。他是萨拉热窝无愧的英雄,座城市在斗争中求生存的精神是欧洲的荣誉。

不幸的是,欧洲的荣誉在萨拉热窝已丧失殆尽。即使基什反民族主义、反滋生层的族仇视的同仁无力拯救欧洲的荣誉,欧洲的高尚理念。奥登有一句话,即使伟的不影响件的生,说法是不正确的。今在世纪末,许情处终端,文遭围困。丹尼洛·基什的品维护了文的荣誉。

1994

(海江 译)

瓦尔泽的声音目录+书签贡布罗维奇的《费迪杜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