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文革」為何結束?——代序

韓少功

對於「文革」產生的原因,社會主流似乎已有共識。有人會提中國的專制主義傳統,還有人會提史達林主義的影響,並由此追溯俄國革命法國革命的是非功過。更的人不會這樣麻煩耐,乾脆「文革」歸因於「權力鬥爭」或「全民發瘋」,一句話就打發掉。

我們暫不評說這些結論,但不妨換另一個問題:「文革」為何結束?

既反思了「產生」,就不迴避「結束」。既產生是有原因的,那麼結束必有原因。西方某些人士斷言,凡暴政不動退歷史舞臺,必武力除——這就是當今英發動伊拉克戰爭的邏輯。但通常被視為暴政的「文革」來在這一邏輯外。因為「文革」既不像晚清王朝結束於各的造反,不像二戰時期的日本軍國政府結束於外國軍隊的佔領。粉碎「四人幫」基本未放一槍,整個過程還算平。標誌著徹底結束「文革」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,是依託一場有關「真理標準」的討論,在一、兩次會議中完了實權轉移,過渡謂平穩。這就是說,結束「文革」是行動本較低的一次我更新危機化解。

其中的原因是什麼?果說「權力鬥爭」「全民發瘋」,那麼權爭瘋狂為何偏偏在這一刻停止?果說「專制主義」或「史達林主義」,那麼這些東西為何在這一刻失靈?它們是被什麼力量克服且何被克服?

任何轉折有賴於社會勢的緣聚則生水渠。個人在歷史進程中誠重,但對於一個體積龐的國來說,其相對的效概率必定微。政治路線在歷史進程中誠重,但往往需更相關基礎條件的配置,有時甚至離不開一項生產技術的悄悄革新。比說,果沒有七十年代前期「化肥」「化肥」的系統佈局建設,沒有雜水稻為代表的良種推廣,縱有後來的聯產承包責任制,恐怕難有足夠的農產品剩餘,那麼票、布票、糧票的相繼取消,還有後來城鎮人口的劇增市場經濟的驟興,恐怕難像——這一類不容忽略。

但這裡說及思政治層面的兩點:

【新思潮的誕生】

一九七六年四五安門運動為代表的全國抗議潮,不是從掉來的,是民意的厚積薄發,顯現「文革」勢已。在此前,一九七三年廣州李一哲的字報呼籲民主,一九七四年張民等人就電影《創業》問題「告御狀」,此類體制內外不同的抗爭早已見。從近些年來一些最新披露的資料來,當時全國各活躍著眾異端思群落,北京有郭路生(食指)等人組的文學團體(見文),在海(見宋永毅文)、湖北(見王紹光文)、河南(見朱學勤文)、四川(見徐有漁文)、貴州(見錢理群文)等,則有各種「讀書組」從政治社會的批判思考。陳益南先生著《青春無痕: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「文革」》,提供了一份生動翔實的親歷見證,記錄了一些工人造反派的路歷程,記錄了他們思的迷惘最終清醒。這些顯示,當年的安門件並非孤立件,其背後有廣闊深厚的民間思解放運動,有色彩各異的思者組了火運行。

新思潮民主、由、法制、人、社會公正等等為價值核,其產生致有三種情形:

一是「逆反型」,表現為對「文革」的硬抵抗。在「文革」的極權體制政治狂熱,遇羅克、張志新、林昭、劉少奇、賀龍、彭德懷一類冤假錯案屢屢發生,人權災難層不窮,迫使很人進入了對政治社會體制的反思。包括共產黨內不少高層人士,在「文革」前曾是各項政治運動的信奉者與追隨者,習慣於服從權力的指揮棒,是因己後來身受其害,有了切膚痛銘辱,才有各種沉重的問號湧頭。胡耀邦後來為黨內「民主」的倡導者,周揚後來為黨內「人主義」的倡導者,顯與他們的蒙難經歷有關。

二是「疏離型」,表現為對「文革」的軟抵抗。當時沒有直接受過政治迫害的更人,對「文革」隔膜日深懷疑日增,是因為「文革」妨礙了他們的個人生活望。這些人一般沒有強烈政治意識直接政治行為,但對「文革」形了更為廣泛巨的價值離力。七十年代中期現了青年們「革命還俗」後的「學熱」、「藝術熱」乃至「傢具熱」——海品牌的手錶行車被市民們熱烈尋購。湖南著名的「幸福團」由一些幹部子弟組,尋歡樂,放浪不羈,聽爵士樂,跳誼舞,打架鬥毆甚至調戲女。王朔在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裡描寫的一夥軍幹子弟,接近這種個人主義、頹廢主義、虛無主義的狀態。這證明即使在當時執政營壘的內部,禁教條被打破,世俗興趣逐步回暖,加速了「文革」的動搖解體。

三是「繼承型」,即表現為對「文革」中某些積極因素的借助、變通及利。「文革」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歷史現象,從總體說,具有革命理極權體制兩種導向互為雜逐步消長的特徵,兩者一直形內在的緊張頻繁的震盪,使解放與禁錮有異常的高峰表現。一九六六年,毛澤東在主政敵失勢後仍發運動,是「權力鬥爭」說難解釋的。他倡導「繼續革命」「造反有理」,「發動廣群眾來揭發我們的黑暗面」,在隨後兩年裡甚至使部分國民享受了高度的結社由,言論由,全國串聯,基層治,雖其最終目標至今讓人疑惑不解爭議不休,但民主的激進化程度足讓西方人士望塵莫及。他後來政策進退失據,反覆無常,越來越陷入極權弊端的困鎖,但就全社會言,反叛精神平等目標的合法還是了曖昧的延續,字報等手段獲法律保護,「反潮流」精神政策鼓勵。這一極為矛盾的狀態過程,給結束「文革」留了活口。迴盪著《國際歌》聲的四五安門運動,及後來被取締的「民主牆」,不過是歷史向前走了半步,是「造反有理」的變體。

從這一點,「文革」不同於一般的極權化整肅,比一九六八年全國亂被叫停後,異端思潮仍在全國範圍內繼續活躍與高漲,與五十年代末期「反右」後的萬馬齊喑有區別。同是從這一點,對「文革」的反對,不同於一般的西方式民主,比新思潮並不是對BBC或者VOA的照搬,亦無中產階級為社會支撐,是一種根植於中國歷史現實中的中國特產。遇羅克、李一哲、楊曦光(楊凱)、張志揚等知名異端人物的經歷證明,他們既有「逆反型」狀態,從「文革」中獲了負面的經驗資源;又有「繼承型」狀態,從「文革」中獲了正面的思資源——在他們的各種文本中,紅衛兵或造反派的身份背景隱約見,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遺傳明顯見。

正因為此,有很研究者認為「文革」中沒有民主,至少沒有真正的民主,因為所有造反是在服從中央「戰略部署」的前提進行,且即使是異端思潮往往帶有紅色的話語胎記。這些說法不無理。不過歷史從來不是發生在無菌箱裡,民主從來沒有標準範本。俄國葉卡德琳娜的啟蒙,是有專制前提的啟蒙。法國拿破崙的改革,是有專制前提的改革。人們並沒有因此一筆勾銷歷史,並沒有對他們的啟蒙或改革視不見。古希臘的民主制與奴隸制兩位一體,從來不乏劣跡傷痛,但後人並沒有說那不是民主。「文革」其實是這樣,「尊王奉旨」是一方面,革命旗號的一題一名實,為某些書生最難懂的歷史常態,是不忽略的另一方面。在這後一方面,反叛精神平等目標既有了合法,就固化一種全社會的理勢,同一列狂奔的列車,脫極權軌並非沒有。回顧當時眾異端人士,我們即使西方某些最傲慢最挑剔的眼光,不因為他們有一個紅色胎記,就判定他們與民主無緣。

「文革」結束年後,市場化進程中冒很群體件。工人們或農民們高舉毛澤東的畫像,唱革命時代的歌曲,抗議有些方的貧富分化權力腐敗,懷念著前那種領導與群眾間收入差別很的日子,甚至是糧票一樣布票一樣的日子。為「文革」的遺產一,這種「懷舊」現象引了廣泛爭議,很難被簡單化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。許,這種「後文革」時代社會思潮的義,在一定程度正重現了「文革」時代社會思潮的義,為我們留了一面檢測歷史的後視鏡。

【舊營壘的恢復】

「文革」中的某些激進派曾抱怨毛澤東沒有「徹底砸爛舊的國機器」,對「官僚主義階級」過於軟弱姑息(見楊凱一九六七年文)。這從反面洩露一個實:由黨政官員及知識分子組的層精英群體,當時雖受了重挫,但並沒有消滅,甚至沒有局。實,正像陳益南在本書中描寫的那樣,在一九六八年一九六九年全國恢復秩序際,受衝擊的黨政官員在各級「三結合」的權力重組中構了實際主體,並沒有全部

(本章未完)

返回目录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