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叁】 ◎附錄:漢代的太學

本篇承宋晞兄「派」稿。筆者不揣淺薄,冒昧執筆,僅就哥倫比亞學及華盛頓學合設「中國歷史研究部」所藏漢代史料,搜集章,時間卒迫,參考書籍尤嫌不足,草草為文,壽「許」恪士師,尚乞海內師友,不吝匡正!

我國漢代的太學創立於漢武帝元朔五年(公元前一二四年)。其後發展極速,至東漢中葉竟擁有教授(學官博士)七千餘人,學生三萬餘人,其規模較諸二十世紀世界各國任何學亦不讓,實為我國教育史極光榮一頁。但是這樣宏偉的一個國立學,為什麼至東漢末葉日趨衰萎,魏、晉後兩漢太學遺規遂不復振?今日談史者,回首兩千年前史實,實不無餘憾。筆者寄跡海外,數據與時間均屬有限,初不敢言為兩漢太學一有系統研究,但願就手邊史料整理所,略論兩漢太學興廢由耳!

太學設立背景

古時代我國高等教育原屬「官辦」質。迨乎春秋末,封建制度開始崩潰時,學乃興。孔子便是開這個風氣先的一人。其後諸子蜂,百爭鳴,戰國時期實是我國古代講學的黃金時代。但是由講學的另一種副產品便是處士橫議,干訐朝政。秦滅六國後,獨裁者不容忍這種「民主風」實是集權政治發展中的必結果。

始皇頒挾書禁後,學遂為非法。秦代中央政府內仍立有各科「博士」七十餘人,諸子百兼容並包。在政府直接指導,六國時授徒講學遺風似未全廢。他們是不許結黨干政,古非今罷了。顧炎武說:「秦任刑雖過,妨民正俗意。固未始異於三王。」(《日知錄》卷十三)始皇焚書,並非廢學,他是壓抑學,獨辦中央政府直接管制的官學已。

漢興後,挾書禁末解,中央政府「猶襲秦制,諸子百,各立博士」。(王國維《漢魏博士考》)劉邦初年曾「儒冠為溲器」,未嘗崇儒。其後竇黃老;漢室後代帝王每談他們的「漢法度」,總歡喜引他們祖先的「霸王雜治」的傳統,知漢初仍有六國遺風,學術思,尤其是政治哲學未嘗定於一是。至惠帝四年(公元前一九一年)除挾書律後,百學更漸有待甦跡象。

但是漢初局甫定,中央政府對學術文化建樹甚微,漢博士雖襲秦舊制,秩比四百石,其位不為不尊,但是實「博士」一職在漢初是現代政府中「顧問」、「參議」一類的閒差已。叔孫通後未聞漢初博士有何重建樹。身為博士者其職業仍是各招生徒,講學已。

這時官府的鼓勵雖,但是歷經高、惠、文、景四朝太平盛世後,學術日趨發達是必的。加戰國後,孔孟言已是學術界的主流,其尊君抑臣的口號又頗合統治者的胃口,因儒逐漸有一馬當先勢。文景時,諸博士廢置情形,史無明文,儒已駕乎諸則是實。景帝始立「一經博士」,儒獨尊的局面已具雛型,武帝即位後數度親策賢良文學,首膺聖眷者又係儒生,至建元五年(公元前一三六年)增置「五經博士」,儒獨霸局遂定。

武帝時的「博士」不但是沿秦舊制,位備承問;且奉子命循行四方(《漢書.武帝紀》)。博士職位,頓形顯赫。故武帝增設五經博士,不是補足景帝所未立二經,實是對這個久同虛設的博士制度一番規模的整理。早已沒落諸博士當於此時正式廢除,中央政府既首先制定儒術為立國的政治哲學,則儒生乘機取政權是無避免的反應。迨公孫弘《春秋》博士於元朔中「為舉首,徒步,數年至宰相封侯」(《漢書.公孫弘傳》),一反漢列侯為宰相往例,儒黨始首次取了政權。接著董仲舒於武帝親策賢良文學中高,這個獨崇儒術的漢太學,便在他兩人的建議,正式創立了。

太學:儒的「中央黨校」

漢代的太學,既是武帝根據公孫弘董仲舒的建議創設的,則董氏的興學意見書——這有名的「董仲舒對策」實不不讀。武帝親策賢良文學時,仲舒對策曰:「臣聞聖王治,少則習學,長則材諸位……夫不素養士求賢,譬猶不琢玉求文采!故養士者,莫乎太學。太學者,賢士所關;教化本原。今一郡一國眾,對亡應書者,是王往往絕。臣願陛興太學,置明師,養士;數考問盡其材,則英俊宜矣。」(《漢書.董仲舒傳》)

武帝接納了他的意見,乃於元朔五年應「丞相弘請」,為「五經博士」置「博士弟子」五十人,給予官定身份——「員」,並立太學生員畢業後由政府分發任職的章程。同時這五十位太學生集中來教授,是為漢代太學最早期的形式。讀仲舒對策,我們知這太學創立的宗旨原是為國「養士」。西漢講學風本盛。漢初博士已各有弟子。仲舒本人於孝景時為博士,史言其「帷講誦,弟子傳久次相授業,或莫見其面」。(同)一個博士便帶有這樣的弟子,則「養士」又何需乎這為數不過五十人的太學!

所仲舒的目的不是為國養士,且是利這個新機構來維持儒既的特殊位,訓練儒的建國人才,將來讓他們學優仕,掌握政柄。這五十名太學生,但須受一短期訓練便由政府分發任職,按章程規定:博士弟子,授業一年通一藝者補「文學掌故」。高為「郎中」;「秀才異等」亦顯親揚名。同時在受業期間,他們還享有「復其身」(不服兵役、勞役)的特權。(《漢書.儒林傳》)這在當時是何令人羨慕的特殊階級。他們的教授——五經博士受特殊尊崇更不難像。加武帝復廣立郡國學,其中高材生又由方政府保薦升入太學,則方學校教學的方針屬向,不待說。這樣一來,士所歸,英雄盡入彀中,則百不黜黜了!

所武帝時的太學,現代術語明,實是當時執政的儒黨所辦的「中央黨校」,其目的是訓練精通儒術的理論與政治人才,藉總攬全國的政教,使歸儒!

太學的發展

武帝後一傳至昭帝,太學生增至百人;再傳至宣帝,又倍增。元帝時設「員」千人,帝時太學生一度增至三千人。(《漢書.儒林傳》)王莽秉政時規模益。迨至東漢,太學發展尤速。東漢盛時京畿有「學官博士,七千餘人」。(《三國誌.魏志.王朗傳》引《魏名臣奏疏》)順帝降,太學生至三萬餘人。(《後漢書.儒林傳》)

漢武帝創立太學初,規模極。故太學校址似在長安城內。其後師生人數增,城內無法容納,太學乃遷至城外。據《三輔黃圖》的記載,這城外校址設在「長安西北七」,其中竟「有市有獄」。這顯是一個規模極的太學區,亦今日國因某些學市的鎮一樣。西漢末葉王莽為宰衡時曾「建弟子舍萬區」,其規模見。

光武中興後,太學隨城遷往洛陽,校址設在「洛陽城故開陽門外,宮八」。(《後漢書.光武紀》李賢注引陸機《洛陽記》)順帝時更興土木,增修校舍,造二百四十房,凡千八百五十室。(《後漢書.翟酺傳》)至於東漢太學的建築圖樣,吾人不知,就史書記載推知者,其中有課室,有禮堂(即所謂「辟雍」。辟雍在東漢時,似非太學員生所專,游士學者蓋均假講學,此非關本題,有暇當另考),有宿舍。「博士舍」外,太學生且奉母挈眷,同居於校園內。(《後漢書.魯恭傳》)一般學生住宅,亦似甚寬敞。活動的學生,留客止宿,朋結友,往往至「賓客盈室」。(《後漢書.仇覽傳》)

太學生的選拔路

漢代關於博士的策試及太學生的選拔均屬太常卿。元朔五年所立的「博士弟子」五十人,係一般博士的門徒中所圈定。當時政府的規定則是「太常擇民十八,儀狀端正者」充「博士弟子」。其後選拔的方式,蓋係郡國學內擇其優秀學生,由方官保薦入太學深造。《漢書.儒林傳》載其選拔的程序為:「郡國縣官,有文學、敬長、肅政教、順鄉、入不悖,所聞,令相長丞屬所二千石。二千石謹察者,常與計偕,詣太常。受業弟子。」1文翁為蜀郡首時,曾「選郡縣吏開敏有材者張叔等十餘人,親飭厲,遣詣京師,受業博士,或學律令。減省少府度,走刀布蜀物,齎計吏遣博士」。(《漢書.循吏傳》)所文翁所派赴京師受各種訓練的學員,均係領有方政府津貼的官費生。

保送升學雖是官定章程,但京畿畢竟是人文薈萃區,終兩漢世,政教兩界的人,微時曾「遊學京師」,「受業博士」。東漢開國君光武帝即是其中一。這些人顯不全是由方政府保送,是人資格入學的。王莽秉政時曾規定:「元士子受業弟子,勿為『員』。」(《漢書

(本章未完)

七、公車上書和保國保種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