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講 如何研究學術史

今所講是「何研究中國學術史」。

根據前數講,有關政治、社會及經濟諸端,明顯中國歷史渾融一體。中國歷史所不分裂與無中中斷,亦頗於此見。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源遠流長,在其內裡,實有一種一貫趨向的發展。我們並說,中國歷史傳統理,乃是由政治來領導社會,由學術來領導政治,學術則於社會層,不受政府控制。在此一一迴圈貫通活潑機體組織,遂使中國歷史穩步向前,日臻於光明境。

講我已提及中國歷史偉人物周公。周公實近似於西方哲人柏拉圖在其《理國》中所求的理政治領袖。但周公不是一「哲人王」,僅是一「哲相」。他說,是一學者哲人身份,來建立了西周一代的政教禮制,奠定了中國此數千年的優良基礎。周公後,繼者有孔子。孔子所理,即是復興周公。孔子曰:「甚矣!吾衰!久矣,我不復夢見周公。」見他對周公衷嚮往。孔子在政治雖不意,但在學術則有更偉就,更深遠影響。中國此後全部學術史,即孔子及其所創始儒思為主骨幹。我們又說,學術來創立政教制度者,周公為一人,孔子繼。韓昌黎所說:「周公在,故其行。孔子在,故其說長。」兩人不同者在此。

此後先秦諸子,他們中的數,亦周公、孔子般,同有一番他們的政治理與政治抱負。他們亦他們所各開創信守的一套學術思,來創建一新制度,推行一新政治。此等態度,說與儒基本精神相差不遠。至秦漢後,中國學術致歸宗於儒,此非各盡被排斥謂,實是後儒薈萃先秦各重精義,將盡行吸收,融會為一。故在先秦時,盡有百爭鳴。秦漢後,表面似乎各已偃旗息鼓,惟有儒獨行其。按諸實際,殊不盡。此因中國學術精神,乃社會人群人問題的實際措施為其主對象,此亦為中國學術一特殊。儒思主理及其基本精神即在此。先秦各思,體亦無逾此。故匯歸合一,特儒為其中主流已。

故中國學術主發點,乃是一種人本位主義,亦說是一種人文主義。其主精神,乃在面對人群社會中一切人問題各項實際措施。述政治、社會、經濟諸端,皆屬此物件一方面、一部分,皆實際人一語包括。故中國學術精神另一表現,厥為不尚空言,一切會納在實際措施。所謂坐言,行。若徒言不行,著書立說,是紙加紙,無補實際,向為中國人所輕視。因此西方所有純思辨的哲學,由言辨邏輯無限引申一套完整系統理論者,在中國學術史幾乎絕無僅有。故在中國學術史,亦謂並無純粹思或哲學。「思」二字,實近代中國接觸西方後所興一新名詞,中國舊傳統言「學術」,或言「學問」,不言「思」。因中國人思物件即在實際人問題,必須將此思從實際措施中求證驗。所謂「言顧行,行顧言」,無甯尤貴行在言前。故中國哲人一切言辭,似乎是一種人生經驗,與其績效概括的敘述與記錄已。其立言本,即在人生實際,不在一套憑空的思體系。

《論語》開首即云:「子曰:學時習,不亦說乎!有朋遠方來,不亦樂乎!人不知人不慍,不亦君子乎!」此不謂是孔子一套思或理論,僅謂是孔子對於全部人生提綱挈領的一項敘述已。此乃由孔子觀察日常人生,及其切實踐履所獲親身經驗一種記錄。因此我們對孔子此番話,亦不隨意運己一套思或語言邏輯規律來加批評。因此乃孔子所親身體會一種實際人生,不是一純思,或純理論。若領悟此中滋味,亦必投身於此實際生活中,親身有此一番實際體驗,才印證其說。因此中國人講學問,恒「知行」兩字並重。無論說知難行易、知易行難、知行合一云云,均將知與行兩項連在一說。即面所舉《論語》首章,你必真做「學時習」的功夫,才體驗此喜悅情,這是一步。繼此往,後「有朋遠方來」,便覺無比快樂,此為二步。更進達「人不知不慍」的境界,此為三步。我們當知,無一步實踐,便無從有二步。無二步達,亦無從說三步。此屬一種人生境界,非關思體系。因此中國人教人做學問,必須知行配合來做。即學問二字,是屬於行的方面者。學與問,皆須從實習手。

此種精神,卻謂與西方人現代科學精神相近似。科學研究必重實驗,實驗這一步,再推另一步。此逐步推進,卻不走遠步,逃離實驗,憑空一口氣推一番理來。但中國學術傳統,究與西方近代科學有其迥異處。這因西方近代科學所研究物件,乃指向於界一切實物與現象,中國傳統學術所著意者,乃在人文界一應實。物變動少,研究有一恒常不變共同物件。因此前一人研究所,後一人憑此繼續深進。探求了這一面,再繼續探求那一面。進入了這一層,再繼續進入另一層。研究科學按部就班拾級登,後人所發明或發現,常超越前人,有日新月異概。近代有了愛因斯坦,便超越了昔時牛頓所發明幾項定律,更有新發明。後人有新發明,前人所發明者即續被修正。

但此種情勢不轉人文界。人是活的,人常在變動中,人亦常在變動中,真所謂「不居故常,一日二日萬幾」。所處理人,有因制宜一法。驟來,似乎中國人講學術,並無進步言。但諸位當知,這因物件不同故。即西方人講宗教,永遠是一不變的帝,豈不較中國人講人文學,更為故步封,頑固不前嗎?當知中國傳統學術所面對者,乃屬一種瞬息萬變握不定的人。舜為孝子,周公亦孝子,閔子騫亦復是孝子,彼等均在不同環境不同物件中,各實踐孝。但不因舜行孝在前,便謂周公憑於舜孝在前孝更進步些。閔子騫又因舜與周公孝在前又孝更進步些。當知從中國學術傳統言,應亦無所謂進步。不望其推陳新,後來居。這是易明的理。

其次,再說人牽涉,固屬複雜端,但既屬人,則必是相通合一的。因此中國往學者,很少對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等項,分途各別鑽研的。因人是一整全體,不支離破散來各別對治。硬將此等各別劃開,從某一角度為發點研究,固亦著書立說,一言,言理,持有故。但配合實際人來,則往往會岔。西方人講經濟學,亞當.斯密斯「由經濟」的理論,豈不言理,持有故。但推行過當了,便會毛病。至馬克思的「階級鬥爭論」,則更不必說。但單就其理論,又何嘗不是言理,持有故,有他一套思體系?是憑空一口氣說太過遠了,太過周了,再放人實際問題來,反不適切。

中國的學術傳統,則較喜歡講會通,不甚獎勵專。一言一行,總須顧全局。因此西方人眼光來中國學術,沒有像西方般那種分揚鑣,百花齊放的情形。兩相比照,若覺中國的不免失單調籠統。其實此亦中國學術傳統一特殊處。譬有人說孔子是一政治,這並不錯。或說他是一哲學,或教育,或史學,並沒有錯。甚至說他是一個社會學,未嘗不。但孔子偉,並不在他的某一項專門學問。當時人就說孔子「博學無所名」。此後學術傳統此,中國學術史偉人物,常是一普通人,不像西方所謂專,這是實。

中國學術史亦並無專,文、曆法、算數、音樂、法律、醫藥、水利、機械、營造類,須有專。但中國本於其傳統的人文精神,一向學術所重,則在通不在專,在彼不在此,此為治中國學術史者所不不知。

面講中國學術傳統側重在人文界,必求落實於人生實際務,我姑舉《學》三綱領八條目來說。講人生實際問題,實跳不《學》所提的修身、齊、治國平範圍外。達述目標,首先必須做正誠意。我們且試問,為何我們不在此群體內,各謀求個人我路與打算,與夫個人生活享受,必貢獻我己,來擔當齊治國平的任呢?我們的人生,為何必盡義務不問權利?當知此處,實見中國傳統學術中,寓有一番宗教精神在內。故在中國文化體系中,不再有宗教。宗教在中國社會所不發達不長,因儒思內本已含有一番宗教精神,來代替宗教功了。此又為中國文化一特殊點。此項宗教精神獲,則基於各人修養功夫。

所就儒學術言,正誠意是「體」,修、齊、治、平是「」。但單有此,無具體知識,則此

(本章未完)

第四講 如何研究經濟史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