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部分 千秋法治誰引領 唯一提倡法治的儒學宗師

中國古代的歷史,秦朝來,基本就是儒的發展史。隨著漢武帝「罷黜百,獨尊儒術」思政策的實施,儒開始正式為封建帝國的官方哲學流傳於世。儒最核的思,就是提倡人治,靠聖哲、賢人的力量感化眾生,來達鞏固統治的目的。

就是這樣一個提倡人治的學派,竟誕生一個提倡法治的儒學宗師,他的思學說,影響了整個封建時代,是儒先秦時期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一。此獨樹一幟驚才艷絕的人物是誰呢?

「三進三」的最牛校長

這個人我們少少聽過他的一些名頭,他叫荀子。

荀子名況,字卿,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人,就是今山西安澤人。戰國著名思、文學、政治,儒代表人物一,時人尊稱「荀卿」。

荀子是春秋戰國「百爭鳴」的集者,是先秦儒的最後一位師。後人對荀子爭議頗,有的說他是孔門嫡傳,有的說他是儒門異端;有的說他是法,是黃老思,有的說他是經師,是專制主義理論的祖師……

荀子所此引人非議,在於他思駁雜。先秦諸子的思傾向很鮮明,學派歸屬一般不問題。有荀子是個例外,在他的統一的理論體系中融匯了不同學派的思觀點。正是這種「海納百川」的學術氣象,奠定了荀子思巨人的獨特位。他這種駁雜的思來源,與他在稷學宮的經歷是分不開的。

稷學宮謂中國最早的綜合學術機構,齊國稷學正盛,齊王招集賢才「尊寵」。田驕、慎、接子這些著名的學者,齊聚齊國稷學宮,號為列夫,享受優渥的政治生活待遇,不治議論,書刺世。荀子來稷遊學,但他對諸子有批評,認為「非先王法」,當時的他已經五十歲了。

公元前二八六至前二八五年,齊王滅掉了宋國,荀子曾進行諫諍重視德治,但當時剛取軍勝利,正在高興頭的齊王怎麼會掃己的興呢?荀子的主張當不獲採納,於是失望的荀子就離開了齊國,結束了他一段稷學宮的生涯。

公元前二八四年,燕將樂毅率燕、趙、韓、魏、秦王國師攻齊,陷齊臨淄。齊襄王復國後,吸取先王的教訓,又招集亡散的學士,重整稷學宮,「修列夫缺」。這時,荀子在楚國,正逢秦將白攻楚,陷郢燒夷陵,舉國亂,楚人倉惶遷於陳。

荀子在戰亂中離楚來齊,參加稷學宮的恢復重建工。由於田驕等老一輩的學者已死,慎、接子又不在齊國,荀子憑他的學識才德,在復辦的稷學宮中「最為老師」,「三為祭酒」,謂稷學宮的領袖,為稷學宮有史來最牛的校長。

一生漂泊,客死他鄉

齊襄王死後,荀子在齊國鬱鬱不志,秦國於此時聘請他入秦,荀子遂離齊赴秦,對秦國的政治、軍、民情風俗及形等進行了考察。他建議秦昭王重儒士,「力術止、義術行」。秦昭王雖口頭稱善,但他實正忙於兼併戰爭。所,荀子的學說在秦國無法推廣,於是,荀子離開秦國往遊他國。

後來,荀子了趙國,曾在趙孝王前與臨武君議兵,提了「善兵者」「在乎善附民」的主張,「王兵」折服了臨武君的「詐兵」,使趙孝王臨武君不不稱「善」。但處於「爭於氣力」的當時,趙王「卒不」。於是,他離開鄉又回齊國。

齊國這時齊王建在位,但朝政由齊襄王的皇控制。荀子向齊相進言,論述齊國內外勢,勸他「求仁厚明通君子托王焉與參國政、正是非」,並對「女主亂宮,詐臣亂朝,貪吏亂官」的弊政進行了批評。

結果,正《史記.孟荀列傳》所載:「齊人或讒荀卿,荀卿乃適楚,春申君為蘭陵令。」荀子冷言進諫反受了讒言的攻擊,因此他在齊國再待不了。於是他轉赴楚,正碰楚滅魯新蘭陵,因被春申君任命為蘭陵令。

荀子在楚為蘭陵令不是一帆風順的。他任職不久,就有人向春申君進讒,於是,他離楚回趙國。在邦,荀子這次了較高的禮遇。任他為「卿」或「客」。楚人聽後,就勸諫春申君,春申君又「使人請孫子於趙」。荀子致信辭謝,對楚政所批評。春申君深為後悔,又一再堅請。是為春申君的誠意所動,荀子又回楚國,復任蘭陵令。

前二三八年,楚考烈王卒,春申君死於政治鬥爭。荀子失政治的依靠,廢官居於蘭陵。「著數萬言卒,因葬蘭陵」。最後客死於蘭陵,結束了他短暫又輝煌的傳奇人生。

「法律德一樣重」

在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,學者們的觀點「非黑即白」:有的覺德至,德讓統治更穩定諧,儒;有的認為法律是萬的,一切問題法律圓滿解決,法。

為獨樹一幟的傳奇人物——荀子,一個儒的「宗師級高手」,他思最的亮點就在於,在強調德治的同時,並沒有處於學派觀點的偏見,清晰認識法律彌補許德「管不」的灰色段,德治與法治應該放在同等的位,它們間是相輔相的,這就是他「隆禮重法」的著名思。

「隆禮重法」,是荀子對儒思進行改造提的新思,這是基於人惡的理論。他認為,人生來就有,「目色,耳聲,口味,利」,有必有爭,因此人是惡的。「明禮義化,法正治,重刑罰禁」,發揮「禮義」的教化,藉改造生來不良的人,同時還並刑罰制服情頑劣人。他在惡論的基礎,儒、法兩對立的政治主張結合來。

在國治理,荀子非常重「禮」。荀子認為禮從區分與調節不同人的利關係中產生。在治禮的過程中,不顧及人的望,讓物與兩者相持長,在物質的增長望的增長間保持平衡。

在荀子來,人的本是追求利的,禮的則在對人的利的無限追求限制,二者間不免有衝突。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,禮的遵循不免訴諸一種強制。由此,禮轉為法。因此,荀子常有「禮法樞」「禮法分」的提法,禮法並稱。在荀子那裡,禮是介於義法間的一個範疇。在義禮並稱時,禮是指德。

在禮法並稱時,禮指制度。荀子說禮是法分時,既是指禮為立法的原則,又是指禮為原則的德立場。法的制定形式不純屬利益分配的問題,還有一個義問題;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貴族平民的界限,使一切人平等。但是禮的持守卻仍使有學養的人們不至於沉落。荀子說是顧及現實的利追求必又堅持德理,力求在二者間保持平衡的思。

就是說,在禮法關係,「禮者,法分,類綱紀」。禮是法律制定的來源依據,法是對禮的必補充。「寬猛相濟」,禮法結合,王霸並,提示維護統治秩序的真諦,既需暴力的強制,更需說教的教導。

將「霸」與「王」雜

中國歷史有一個著名的辯題,就是霸為,還是王為的問題。這是儒法爭鋒的焦點。「王」是說君主仁義治,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。「霸」指武力、刑法、權勢等統治的政策。

對禮法、王霸爭,荀子提了「隆禮尊賢王,重法愛民霸」的命題。

他認為,「王」「霸」並不是不兼容。由此提了禮法並舉、王霸統一的主張。他認為「治經,禮與刑,君子修百姓寧」,「禮定倫」,法「定分」,二者相互為。是法的特點表現為通過賞罰來維護等級秩序。

荀子畢竟是一位儒的學者,他認為在禮與法的關係,還是禮高於法,禮為法本。講法治,不講禮治,百姓是畏懼刑罰,一有機會仍會亂。他「法治」稱為「暴察威」,「禮治」稱「德威」。法治至其極不過為「霸」,不「王」。果禮義為本,則法治就更發揮了:「故禮及身行修,義及國政明,禮挾貴名白,願,會行禁止,王者畢矣」。

就是說,禮義是立法的精神,是立法的原則。果人們愛禮義,其行為就會合法,甚至不刑罰,百姓為善。總,荀子的禮法兼施、王霸統一,是對禮法、王霸爭的總結,開創了漢代儒法合流、法儒並的先河。

思光輝照古今

荀子「隆禮重法」的政治學說,對於維護長達兩千年的中國封建專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譚嗣同說:「兩千年來學,荀學。」縱觀歷史,我們發現譚嗣同說的基本屬實,歷朝歷代的皇帝,雖尊崇儒學,但基本沿了荀子「隆禮重法」的主張。

實,漢王朝建立後,經

(本章未完)

認為法律無用的偉大哲學家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