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立規矩,定國都 奉春定都

漢五年二月劉邦登基的時候,點在山東定陶。定陶從春秋時期開始直至當時,一直是全國水陸通樞紐,陶朱公范蠡就曾認為定陶乃「中」。不過定陶勢低,無險踞,在此登基沒問題,在此建就不妥了,再說此前已將彭越的梁國城安在了定陶。

於是,為國選址被提了議程。這一個被選中的方乃是洛陽。劉邦為什麼會中洛陽呢?

一,洛陽是周朝故;二,洛陽有現的宮殿;三,洛陽處中原腹,有山川險倚靠,理位置優越;四,洛陽處關東,劉邦手一批將領士兵來關東,離鄉近點,情感接受。

漢五年三四月份,劉邦決定在洛陽建。五月,劉邦令遣散手士兵,各復員回原籍為民。恰在此時,一個的戍卒路過洛陽,徹底改變了西漢帝國國的命運。

此時被安排場的這個戍卒就是此後劉邦身邊的重謀士——婁敬。婁敬本是齊國人,這一年剛奉命隴西郡(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南)戍邊,路過洛陽時碰巧聽聞高帝劉邦定洛陽,於是立刻摘身拉車的繩套,穿著羊皮短襖,貿拜見齊國虞將軍。他對虞將軍說:我見皇,我有重的情跟皇說。虞將軍見這位老鄉衣衫襤褸,給他找件一點的衣服換再讓他面見皇。婁敬卻說:不換裝,我穿什麼是什麼,就這樣見皇吧。劉邦虞將軍的呈報,立即召見婁敬,還先賜了他一頓飯。等婁敬吃完飯,劉邦這才問有何。婁敬反問高帝劉邦:皇選擇定洛陽,是不是打算當年定洛陽的周朝比個高啊?劉邦回答:是啊。

婁敬接著說:是皇此周朝彼是有壤別的啊!當年周朝從先人稷受封,積德累善忍辱負重十幾代,最終靠著諸侯的支持滅商。王即位,周公輔佐,這才開始營建周洛邑,且目的很明確,一是將商朝遺民遷居此安居樂業,便於監督管理;二是將周洛邑做為周朝的東部城,朝見諸侯。所說,周朝定洛陽乃是為了德服人,非中其險勢。皇您情況就為不同了。您從沛縣豐邑兵,定三秦,戰項羽,仗七十場,仗四十次(戰七十,戰四十),無不殃及百姓。現在死者屬的哭聲未止,傷者還沒有痊癒,皇就效法康世,這實在不合適。

再來關中,四面環山,東有黃河塹為屏障,四方關塞堅固難破,一旦遇危險,很快就組織百萬軍。皇若是建關中,憑藉秦時修築的軍塞,及關中豐富的土資源,就算是崤山東亂了,這秦仍保全。

劉邦聽他這番話講頭頭是,一時不知該何決斷,便徵詢朝群臣的意見。群臣是崤山東人,爭著說東周延續了數百年,秦朝了二代就亡了,當應該建周朝故。

這樣一來,劉邦就更迷糊了,一時間左右為難。此時有一人站來,明確支持婁敬。這個人就是劉邦最信任的謀士——張良。張良明確表示支持婁敬的觀點,建關中比定洛陽更加有利。為什麼張良會此堅定站在素昧平生的婁敬這一邊呢?安廣祿先生認為有四:

一是關中制衡的形優勢。中國貌總體特徵是西北高、東南低,西北相對於東南形了居高臨勢。就關中言,前後左右均有險守,謂「金城千」;腹是廣闊肥饒的「府國」;再加這個區域水系發達,黃河、渭水是的運輸通,「漕挽」。占據關中,進東制諸侯,退保無憂。洛陽四周雖有險守,但腹不開闊,土相對貧瘠,容易四戰受敵,並非武。

二是關中經濟文化方面優勢。關中土肥沃,域寬廣,「南有巴蜀饒,北有胡苑利」,戰馬、糧食、資很充裕。秦孝公變法來,獎勵軍功耕織,經營既久,民習戰耕。秦始皇一統後,在歷代積澱基礎,推行郡縣制,統一文字,統一度量衡,制定很有重意義的法令,漢王朝草創時非常需借鑑、繼承、豐富、完善、踐行帝國制度的這一套東西,便利莫關中。

三是關中安定局的政治優勢。關中是秦帝國的發祥,劉邦入關時對關中秋毫無犯,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,深關中百姓擁戴。四年楚漢戰爭中,關中百姓付甚。建關中,正利關中百姓的擁戴打漢室江山的基礎。由關中至關外,進至,關中是穩定全國的政治基礎。

四是吸取東周王室暗弱不振的歷史教訓。周朝平王東遷洛陽後即每況愈,子氣象漸失,諸侯坐,朝貢不舉,甚至還經常有人覬覦九鼎。雖這一局面並非因為建洛陽所致,但周王室非衰弱,何必東遷?漢江山做做強,必須棄洛陽定關中。

見張良此堅定,劉邦不再猶豫,當便啟駕遷關中。最早建言定秦關中婁敬,被高帝賜姓劉,改稱劉敬,並封為郎中,號奉春君。

劉邦歷經七年坎坷,終於從一介布衣折騰為九五尊,在千千萬萬官兵百姓的血泊中建立了西漢帝國。婁敬的一席話,讓劉邦深刻意識己與周朝守的狀況相逕庭,那麼,漢高帝劉邦將會怎麼重新審視己的功?怎樣守護剛剛誕生的西漢帝國呢?

制定朝儀目录+书签引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