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执教清华国学研究院 一、国学研究院始末

惊鸿一现

在中国现代文化术史,有一风景让人流连忘返——那就是清华国研究院。在短短的四年间,它培养了一代薪火承传的通才硕儒。在陈寅恪的生命中,清华国研究院同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位,在一代师绽放着他独特的术魅力,始了他在中国术史的路程。

清华国研究院,又称清华研究院国门,是清华毕业有国根柢者专设的术研究机构,它的设立有复杂的术代背景。近百年,中国知识分子被两矛盾所困扰着。一方面,人面近代社的屈辱落,身的历史产生了极的怀疑否定,了鲁迅“狂人”的语言行动,往往表现声势浩的传统的颠覆全盘否定。此“疑古”。另一方面,西方文化无阻挡势冲击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,那强烈的失精神园无所归依的恐惧感,又使他做千年回望,表现强烈的“复古”、“信古”。在两矛盾的思索,富有卓见的人在寻找着一更的平衡方法。五四运动,现代科方法整理国故呼声甚是响亮。它与传统的古派有着本质的区别,不是东西方文化完全的立。具有代表的就是胡适提的“胆假设、求证,研究问题、输入理,整理国故、再造文明,新的科方法研究古代的东西”。他近现代的科思、观点方法,重新解释传统文本,省察历史,回应世。是清华国院应景生,并身体力行,始了创世纪的实践。清华的前身,是20世纪初国退的庚子赔款创办的留预备校。因校址是在清皇帝行园一的清华园,初建称清华国立堂,辛亥革命改名清华校。的历史背景,使清华建校便烙了殖民文化的印痕。从初创直至20年代中期,清华的校务从教育方针教师延聘,从规章制度校园风物,从语言文字生活方式,一英国哲罗素1920年清华参观所说:“其恰似一从国移植中国的校”。尤其国一门,其教师皆前清进士举人,思迂腐,教内容陈旧,长期处落沉闷状态,充满晚清遗老遗少落的霉味,在外界一直给人零星、浅陋、不通国文的公共形象。与此不同的是,邻校北京在教育蔡元培先生主持,兼容并包、术由的方针治校,1922年1月,立了北京研究所国门,延揽了一批名教授、名者,校的术水平、生质量蒸蒸日,虎虎有生气,使有优裕物质基础支撑的清华相形见绌。随着批清华留生的归返校任教五四运动中国文化教育的长足展,至1925年,全国增至47所,在校生达2万余人,争取教育主术独立的呼声越越高,与相呼应的,教育界现了“改”潮。

清华“改”,先经历三任校长。1918年2月,张煜完全接管清华不久,就筹办一,在全体中西教职员议通设立“筹备委员”议案。并1920年1月将筹委工计划呈外部,决定逐年停办中等科,集中财力办部。了承前启的。1921年金邦正任校长,始将高等科四年级改一年级,“改”做基础的准备。1922年4月,曹云祥校长任,旋即筹划“改”的一切措施步骤,决定1924年筹备期。1924年2月,清华聘请范源濂、胡适、张伯苓、张福运、丁文江等5人筹备顾问,清华“储备委员”宣告立。1925年4月,北洋政府外部批准了筹备委员提的纲领草案,随即立了由曹云祥、张彭春、梅贻琦等10人委员的“临校务委员”,负责将清华校改组新制部、旧制留预备部国研究部三制并存的渡形式的教机构。1925年2月,清华研究院筹备委员立,制定了相关章程,决定先国一科。1925年5月,改制的清华招收了一批本科生,他被称清华一级生。清华始由一所留预备校逐步向完善的综合型渡。1925年9月1日,清华研究院国门(通称“清华国研究院”)正式立,1925年9月14日正式,同创办《国论丛》季刊,供界师生切磋流。其立的程,与北国门相比了几分曲折与复杂。

关创建清华国研究院的义旨、方针,任研究院办公厅主任的吴宓在报告中有所阐述,在《清华校史稿》中记录较详备:“(一)值兹新旧递嬗际,国人西方文化宜有精深研究,采择适方法,融化无碍;(二)中国固有文化各方面,(政治、经济、文、哲)须有通彻了解,今日国计民生,重问题,方迎刃解,措置咸宜;(三)达言二目的,必须有高深术机关,毕业及问已有根柢者,进修,且不必远赴欧,耗资财,所且与国情隔阂。此即本校设立研究院初意。”“盖中国经籍汉迄今,注释略具。因材料未备与方法未密,不不有待人补正;又近世所古代史料,至夥颐,亦尚待通细密研究。其他人方面,历代生活情状,言语变迁,风俗沿革,德、政治、宗教、艺盛衰;方面,川河迁徙,动植物名实繁殖,前人虽有记录,无不需专门研究。此业,终非人及寻常校力所就。故今办研究院专修国。惟兹所谓国者,乃指中国术文化全体言。”“……研究,尤注重正确精密方法(即人所谓科方法),并取材欧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绩,此又本校研究院异国内研究国者”。此言阐明清华国研究院的创办,是希望通一术机构,培养造就一代国门的通才硕儒,精研深究中国的传统文化,使中西文化在流、沟通的基础,达融通与创新。清华《研究院章程》中阐明此一义旨:“本院研究高深术、造就专门人才宗旨。”就科目言,“先国一科,其内容中国语言、历史、文、哲等。其目的专在造就列两项人才:(一)著述毕生业者;(二)各校国教师。”研究院的教采取导师制,“生研究方法,略仿昔日书院及英国制度,注重人修,教师专任指导,分组不科,教授人主。”据研究院的生蓝文徵回忆:“十五年秋,陈寅恪先生院,导师已增至四位,秋季,新同及留院继续研究的同,共有五十余人,院中充满了蓬勃气象。”“研究院的特点,是治与做人并重。各位先生传业态度的庄严恳挚,诸同问志的诚敬殷切,穆有鹅湖、鹿洞遗风。每春秋佳日,随侍诸师,徜徉湖山,俯仰吟啸,无限春风舞雩乐。”古“从师受业,谓从游”,此“游圣人门”式的师生谊,同乐境,让辈子顿生无限倾慕情。惜此情此景已遥远的绝响。清华国研究院的组织很别致,是一所独立的研究机构,与部并有直接的关系。其教目的是培养“著述毕生业”的国专才,科包括中国历史、哲、文、语言、文字、音乐及东方语言。其课程的设置别具特色,分“讲演”“专题研究”二。“讲演”研究院生所必修,每人至少须选定四,由教授拟定题目,规定间,每星期演讲一至两次。“专题研究”则是在各教授所指定的科范围内,根据己的兴趣、志向、力本年内的研究课题,所设的科达23类。招生象不限毕业生,凡有经、史、根底者应考。但些繁且深入的科,使报名的生中是已有专著的较熟的青年者。尽管此,研究院的入考试是相难的,共分普通国、文正式选考的六门课,内容非常复杂。

虽是振兴国,但研究院的风格则兼取中西长,全院的中枢是导师,显仿效牛津剑桥的规。但课校长介绍导师,生必须行拜师礼,又似古书院的遗风。导师指导生读书,写论文。生选定某一位导师,即“专业请业”,但请位导师同指导。论文完,导师核定,一年就毕业,但延长二年至三年,甚至四年。毕业证书由清华校长及全体导师签名盖章,是民国教育史的创举。

在二三十年代的清华教师职称中,有一特殊的称号——导师。它的含义概有列几条:一,他的职责主不是“教”,是“导”;二,他的象主是生(包括研究生),但不限生,助教、教员、专任讲师至教授,从他的教研究中获教益(朱清、吴宓就经常听陈寅恪的课);三,他的物质待遇一般高一般教授,被称教授中的教授。陈寅恪工薪最高达洋五百元,王国维、赵元任两套教授住宅,等等。创了清华的黄金代的清华掌门人梅贻琦先生就职演说中有一

(本章未完)

四、居德苦读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