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今典,诗力文心 革命自有后来人

——郑毓瑜《姿与言:诗国革命新论》

一九一七年一月一日,《新青年》杂志,正在国哥伦比亚读研究生的胡适表《文改良刍议》,提八项文:言有物,不摹仿古人,讲求文法,不做无病吟,祛除陈腔滥调,不典,不仗,不避俗字俗语。《新青年》主编、北教授陈独秀旋即在二月表《文革命论》声援。陈认中国社的黑暗不仅革命改造,必须仰赖伦理、德、文、艺术的革新。他推动国民文、写实文、社文三主义,并视白话文最重的利器。

《文改良刍议》《文革命论》引知识界广回响,两年五四运动的先声。晚清黄遵宪已经提倡“我手写我口”,及至梁启超登高一呼“诗界革命”。但胡适、陈独秀带真正的转折。转折的关键在文与语言关系的全面评估,争议最、影响最深远的,则是白话新诗文革命的指标。

早在《文改良刍议》表前,胡适即已思考“诗国革命”的必。他在《戏叔永再赠诗,却寄绮城诸友》中写,“诗国革命何始,须诗文”——白话文。一九一七年十月,胡适在《新青年》杂志表《谈新诗》,称现的白话诗“新诗”,取其与“旧诗”相的意思。随,胡适白话文翻译国诗人蒂丝黛儿的诗《关不住了》,声称是“新诗立的新纪元”。一九二〇年胡适版《尝试集》,是现代中国文史一本白话新诗集。

场奉革命名的新旧诗争,点燃了由此引线的新旧文、文化争。“革命”是二十世纪初的髦话语,所蕴含的强烈政治隐喻不待言。据此文史决二分的修辞描述:旧诗被视传统糟粕,从偶押韵比兴风雅无不陈陈相因。新诗白话是尚,力求形式题材推陈新,现代表征。两相比较,进步落伍、前卫保守不言明。但的论述近年始松动。者已经指现代旧诗未尝有新意,新诗不曾完全摆传统。新旧诗别的焦点不应仅限形式、内容语言的比较已,更牵涉一代文人知识分子何待“文”,及蕴含其中的世界观。但何进一步思考两者的有机关系,却少见突破。

在的背景,郑毓瑜教授新著《姿与言:诗国革命新论》尤其显难贵。郑教授专治中古诗歌,近年钻研传统诗的现代意涵,尤其“抒情传统”的探讨颇有所获。在新著,郑教授将焦点置民国期新旧文人何谓“诗歌”的争议,及诗歌何现代化的理论。的话象首先就是倡导“诗国革命”的胡适。谈论诗歌,首先必须回语言文字问题。

所述,胡适一辈视白话文启蒙最重的工具。《文改良刍议》所列八项建议(一九一八年衍化《建设的文革命论》的八不主义)明白表示文革新首在推动通俗易晓、文法清晰的文字。新诗展的目标正是言文合一,“我手写我口”。相文言的佶屈聱牙,隐晦义,白话不但是语音语法的“”呈现,是思观念的“由”表征。

胡适的白话文观早已受质疑,但绝部分的批评仅止分殊白话书写言说形式的古典渊源,或质疑白话(文)与方言口语的差距。郑教授的研究则另辟蹊径。指晚清民国际,语言、文字、文的辩论远较此复杂。者黄人、黄侃等强调“文字者,文单位细胞”,章太炎则更追本溯源,声称“文者,有文字著竹帛,故谓文;论其法式,谓文”。他虽站在胡适立面,但在认真思考言、文间的“关系”。他的立论许新派文人所不取,郑教授却提醒我,由复古新,未尝不是“被压抑的现代”的一端。

一八九七年《马氏文通》问世,西洋文法规范中文排列语序,分析结构,带点范式转变。此中文“文法”俨日语文的规范。仿佛透了井有序的文法罗列,“中文”即豁朗。套文法观念承袭彼西方语言的观点与实践,未必照顾中文言说读写的方方面面。诚黄侃所言,西洋文法专注“目治”,忽略传统章句强调词气节奏,“因声求义”的“耳治”。所牵涉的中国语言书写意形声、转注假借的体系,不由西方字母基础的文法所概括。更何况在此,中国传统的“文”的观念与实践有其独处:“文”是符号言辞,是气质体、文化情境,乃至万物的表征,西方远有不同。一九〇四年清廷设立“文科”,沿西法,视文院教程,其实简化了传统“文”观念。

由是观,胡适的“诗国革命”在“五四”前夕先声夺人,正因他直捣传统文的根本——诗歌,及其深远的知识价值体系。“诗国”一词既向文明传统致意,饶富现代国民族主义的启示。吊诡的是,胡适的“诗国革命”始终未克竟全功,因他低估了诗歌文明盘根错节的脉络,及感、观物、应世的理路。胡适呼应《马氏文通》式的文法,乐观相信避免无病吟、仗典、讲求文法,新文必颖,新诗就必新意盎。郑教授却强调,在唯新是尚的代,传统诗歌诗尽管渐行渐远,其实却各形式渗入新诗世界。《姿与言》所致力的是,我应何抽丝剥茧、“温故知新”。

郑教授书中所提的两关键词,“姿”与“言”,极富论辩意义。先说“言”。“言”诗歌的关联溯公元前四世纪的《书经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,声依永,律声。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。”首二句《乐论》的核。言从口、从舌,是言说,是言辞,既是生理声表白的管,是志抒情释意的标记。身体与世界,内与外沟通的行,言其抑扬顿挫,一方面体现生命喜怒悲欢的情态,一方面体认草木虫鱼、人伦命名的意义,正所谓“生,言立,文明”(《文雕龙》)。就是黄侃“文载言”取代“文载”的理由。在似琐碎的研究,切切现“太初有言”的奥秘:一切意义“尽在言中”。

高友工教授在另一脉络,曾指中国语言的传统“并不是‘文言’‘白话’的问题,是‘文字语言’‘声传语言’”立的问题(《中国语言诗歌文字的影响》)。近代“言文一致”运动循西方的民族国/语言论述,其实不解释中国语言现代化的程。高先生特别强调中文“声语”“文语”相现象,前者所拟的是声音、文字间的置换关系,者所着重的是声音、文字间的联属关系。就此郑教授继续挥,强调语言、文字表达程中情态与情境的重,不论是拟声谐韵是意象形指涉我者与他者间绵密互动的关系。是回旋往复,节奏兴,韵律衍生,诗乃。

就引领郑教授“姿”的诠释。姿原有姿态、姿势、次序意。推广,又与“志”“思”“词”“次”等古韵相通互训,因此引联。郑教授的灵感陈世骧教授。一九四八年陈版陆机《文赋》英译本,注意“姿”与肢体、声音、语言的密切关联,并在推论至“”义,即远古先民根据象足前停动所形的节奏衍生诗歌意象。陈日并有专文论“姿”与西方文化中的gesture。郑教授特别强调“姿”审、律动的面向。在动与静、重复与兴间,姿是亮相,是间奏,是悠暂止的状态,是蓄势待的。郑教授更现在“姿”间流的辩证关系。屈原的愤抒情,六朝诗人的感伤,莫不与间的久暂、物象的流变及诗人主体随的感应相通,由此兴的喜怒悲欢,化吟哦比兴的“姿”。

或有识者指,《姿与言》此待现代文的生,似乎未必照顾现代情境所带的全面冲击;新诗与旧诗的鸿沟毕竟历历在目。郑教授的质疑有备。关新诗“中国”何的争论一世纪众说纷纭。在形式、题材、立场的分殊外,郑教授的建议是眼前无路回头:“诗”的最新一呈现,新诗是否仍“言”有“物”、钟“情”“姿”?有在中国诗歌知识谱系层次继续做探讨,新诗的论辩才有所突破。更重的是,郑教授的立论与其说是回,不说是回未——一中国诗歌物源的投,一乌托邦未的兴。在的调度,中国现代古典诗呈现少见的话密度,所提的问题与观察在在值者的追踪。仅是人所,聊供讨论点。

贯穿《姿与言》全书的重命题是“抒情传统”的重新检讨。“抒情传统”的研究是近半世纪台湾区中文界的重贡献——或明。在陈世骧、高友工等先生的引领,早已形观的队伍,郑教授正是中坚一辈的佼佼者。曾将抒情连锁知识论伦理层面(《引譬连类》),思考

(本章未完)

“诗”虽旧制,其命维新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