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今典,诗力文心 “漂泊中展开人生,越境中发现认同”

——黄英哲《漂泊与越境》

二十世纪东亚纷扰动荡,国间的关系尤其错综复杂。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,台湾经半世纪日本殖民统治,重回中国怀抱。但台湾的收复是世纪中期另一波东亚政治史的序曲。国共内战,“二二八”件,及国民党撤守台湾必须在更的历史脉络理解。从东西冷战包括军驻日,无不牵一动全身。

在代的中国人——及华人——何找寻定位,因此艰难的挑战。所谓定位,不仅限国籍认同意识形态的归属,包括社关系的重整,文化脉络的清理,及我主体的安顿。更重的,因代动乱,许人投入流亡、漂泊跨境的境况,做无奈或随机选择。些选择不再简单政治论述归纳,必须由识者丰富的史料、有情的眼光做细腻描述。

《漂泊与越境》就是一例子。者黄英哲教授是旅日年的知名者,目前任教爱知。黄教授专治中日文流史,战台湾区的文化转型尤其有精深研究。专书《“日本化”,“再中国化”:一九四五——一九四七》堪称台湾史的一本有关战文化重建的专著。黄教授根据量一手资料,探讨战初期台湾行政部门教育制度、国语政策、文化传播的措施,并思考因此产生的社反应及政治果。战台湾夹处在殖民现代、民族主义及本土情怀间,确是探讨殖民现象的重教材。

《“日本化”,“再中国化”》从制度史面观察台湾区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文化转型,《漂泊与越境》则更进一步,叩问置身其间的人何何从。此际,曾经奔赴祖国陆的台湾子弟有了不归的感叹;三十年代的左翼同路者竟辗转;留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岛经历一场或或留的斗争;有待遣返的日本人卑屈战中日关系装点门面。些文化人的经历有的惊动魄,有的不堪闻问。他各文本——传或日记,说、戏剧或杂志——留珍贵记录。一甲子读,在在让读者感叹世艰,人生命的流离颠簸,纸文章哪尽?

《漂泊与越境》共分四辑,《故乡与他乡》《文本越境·意义再制》《国重建与文化葛藤》,及《不在场的殖民状况》,案方式描述段期文化人的历程。《故乡与他乡》介绍深受“五四”洗礼的张深切的启蒙、革命历险,及战回归台湾区,重炉灶的程。与张相的则是较不知名的杨基振。杨在日本接受教育,赴伪满洲国工,战曾滞留华北,最返台。正因杨不属文化圈,他在东北、华北所见所闻才更弥足珍贵。张、杨身份每每焦点。峰回路转,张深切台湾战话剧电影业的先驱,杨基振更与理共相始终!的转折,应是黄教授着墨致敬的所在。

《文本越境·意义再制》是本书最耐人寻味的部分。黄教授鲁迅名篇《藤野先生》与陶晶孙的日文创《淡水河中》两文本,讨论语言翻译、文本流通与意义生产程的纠结。终战初期,待遣返日侨行杂志《新声》,选刊《藤野先生》,重新打造日中关系。唯此摘录形式表,文本的删节编辑意外引何诠释鲁迅——及何诠释鲁迅透的中日历史经验——的路线争。《淡水河中》则是由彼任职台医院的陶晶孙根据一桩殉情案写。陶在日本长接受教育,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是“左联”员,战台,未几重返日本。《淡水河中》所取材的殉情新闻在五十年代初轰动一,陶的改写有意无意间引官民、族群、别、语言、媒体重重权力关系运。战台湾区社文化的复杂度亦由此见一斑。

《国重建与文化葛藤》的焦点是“五四”文化人许寿裳。许鲁迅挚友,战应陈仪邀台参与文化重建,主持台湾“编译馆”。许的任务“日本化”“再中国化”,实却远较此复杂。许早年留日,深谙日本近代术绩,因此在台湾“编译馆”任内留日籍者,延续了日本殖民期台湾研究传统。除此,许呼应鲁迅精神,将战重建工程导向中国国民改造,因此与局意识形态产生嫌隙。许寿裳在一九四八年因他杀客死异乡,他在台湾的工功亏一篑;他所示范的兼容并蓄的精神,求诸今日,反不复。

本文最一辑《不在场的殖民状况》分析施叔青写香港回归前的“香港三部曲”。与前三辑相比,本辑在历史间与文本选择稍显突兀。黄教授的意应是借此喻彼,香港故及者游离历史、文本内外的立场,照台湾的历史经验。香港的故完不了,是否正投台湾的故是仍待继续?千丝万缕的关系剪不断,理乱。凡此需论者更包容的态度,更细腻的批判方法面。

《漂泊与越境》投的空间格局极繁复。帝国与殖民,祖国与乡,世界冷战布局与东亚区嬗变此彼落。穿梭各的文化人面临各政治势力的角力,必须不断改造身份、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关系。黄教授无意迎合髦的殖民、再殖民理论,不汲汲转型正义口号。他理解离散与漂泊所带的创伤,但更认一课题不必局限在控诉或撇清的无尽循环。在检视历史的同,他思考“人生实难,歧”的意义,从理解越是乱世,越有思辨文化建设的迫切。无论左派是右派,必须从文化脉络中理解并反省己——与他者——的执着与盲点。黄教授的话说,变动“同是文化重组与再生产的代,从语言的、文化的混杂,乃至翻译著的版本”带新难题,带新的契机。张深切、杨基振、许寿裳、陶晶孙,无不皆。

黄教授全书陈蕙贞的例子场,因此特别值我深思。陈蕙贞祖父因参与“西庵件”死,父母辈却与日本有不解缘。陈本人生日本。陈父是“左倾”民族主义者,热爱中国,战却避居日本,返台,历经“二二八”件终率全回陆。辗转日本与中国,一九四六年陈蕙贞版《漂浪的羊》,年方十四。是吴浊流《亚细亚孤儿》外,现代台湾文另一重源头。陈几乎经历所有现代中国的激情与灾难。陈蕙贞年厕身中国广播业,晚年却在日本就中日文化流业。

任何一命清洁的国族主义论述容不陈蕙贞的遭遇。但唯其此,陈更体现同代人不凡的向往挫伤,及台湾现代经验重层的、移动的复杂。黄教授陈的例子《漂泊与越境》论述的点,无非说明面历史我所必须持有的悲悯态度,并此思辨何正义的端。

代台湾又面临新的一轮历史挑战,在各纠结中,《漂泊与越境》著的版谓此其。黄教授的研究提醒我不同立场的局限,并且暗示果二十世纪中期的文化人在那艰难的环境中,犹形各跨越畛域的,代知识界就更有茧缚的必。我认同黄教授的观点,谨志数语,聊表人他年治的敬意。

二〇〇〇年纽约,在哥伦比亚,我接日本爱知黄英哲教授的访申请。此前我与黄教授并不相识,但有感背景相同及他问的热诚,因此欢迎他的访。

黄教授次年纽约,正撞“九一一”件,其他遭遇又接踵。那些日子的甘苦,黄教授恐怕始料未及。但因此我友,加同在哥伦比亚客座的廖炳惠教授,那真是难忘的纽约一年。

黄教授旅居日本年,处理漂泊与跨境的题目,不乏感同身受叹。他笔人物的哀乐歌哭触动了我,因我从中生命的不已与韧。黄教授的领域横跨中日,他治有日本式的细腻认真,又不乏人风采,他处理的代此错综复杂,尤其见证他人历史关怀的深刻与周延。我期望他更术果!

开往南洋的慢船目录+书签典范的建立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