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今典,诗力文心 典范的建立者

——柯庆明《柯庆明论文》

柯庆明教授是台湾区中国文界的传奇。一九六四年一志愿考入台中文系,柯庆明坚守岗位超半世纪。期间他见证台湾中文界的世代更迭,参与研究、教典范的转换。他何其有幸,曾经师从年渡海台的名屈万、台静农、廖蔚卿等,古典文香火的传承者。他又何其有缘,现代文新锐白先勇、叶维廉相往,因此共同奠定台湾现代主义的基础。台湾中文界“抒情传统”的建立挥,柯庆明是关键人物;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台湾文研究兴,他是最热情的倡导者。代台湾中国文界论腹笥宽阔、关怀深远、人脉丰沛、问教认真,柯庆明教授堪称首屈一指。

些年柯庆明教授著述不辍,早有部专书问世。从《境界的再生》《现代中国文批评述论》再《台湾现代文的视野》,无不显示他治的重兴趣。新《柯庆明论文》一仍他博雅冲的精神,探讨古典与现代文的面貌。全书共分三辑,分别题名《理论篇》《评论篇》《读书篇》,共二十九篇论文。柯教授谦称此书将未曾正式版或曾经刊行但已绝版的述熔一炉,未尝有系统言。实些文字一经整理,不但体例俨,且凸显他年治思辨的轨迹,很者效法或话的范本。

此书至少有三项特色值我注意。一,文章选柯教授不同期文的思考,从本体论般的哉问“什是文”“什是文批评”,针特定文类、者的应批评,不仅显示者的博闻,点间流变中不变的坚持。二,些文章力图跨越古典与现代、考证与批评、中国文与西方文的分界,形音复义的实验。柯教授的尝试我今许习常,但在年中文系文院相保守的语境却是极富创意的挑战。三,诚柯所强调,文创与赏析是人文活动的极致,不论是品指涉的人物情境,或是评论文字所致意的话象,是“此中有人”。他念兹在兹的是文所焕的伦理意向呈现。近年西方界结构解构狂潮,重新转向伦理研究。柯庆明教授的文论评因此更有历久弥新的意义。他的关怀无他,就是叩问:文何?文何?

此书最令人瞩目的应是一辑《理论篇》。一辑中柯庆明教授追本溯源,文的本体做定义。前五篇所触及的五项问题,谈文,文史,文品与精读,文传播与接受,文批评。《谈文》宗明义,强调文是文字媒介的审活动。但不同其他艺术形式,文字本身已是承载意义的符号体系,文章,形绵密复杂、虚实互动的表意体系。一体系一方面指向特定空生命经验,一方面引导我跨越空,形“生命的沉思”“生命意义的高度觉”。此与西方柏拉图所建构的模仿/真实的二分范式极有不同。究其极,文的感意识必须在伦理关系的合中完。传统谓“体物”与“缘情”文两端,柯庆明则在其中两者相与的关系,生命意识的证依归。

循此,柯教授文史的法亦别有所见。一般文史不外累积、叙述文流变现象,经典、师、代做进化、递降、循环的史观。但文史毕竟不是历史。果述文的定义有其理,由文所敷衍、形的历史就不忽略文字表象、意的中介意义。正因文字“体物”“缘情”所构的网络此绵密,文不历史主义的一一所限,必须“原始表末”“通古今变”。同,文史的间就不简单的进化、退化或循环的公式理解,必须是“文”在文本内外显与隐、正与变的绵延程。在层意义,他目中的文史其实是反(西方定义的)历史间表的,但是最具有“原史”意识的。

的关键是柯教授文的“文”的理解。众所周知,“文”的观念其有,意味图像符号,典章问,象修辞,文化气质,乃至文明呈现。我今所接受的审基础的文科,其实迟至一九〇四年才现在中国制。柯庆明长期浸润古典文教养,同现代文深感兴趣,因此折冲在广义与狭义两不同文定义间,特别显示他兼容并蓄的努力。现代文理论西是尚,柯庆明在理解西前提,特别强调古典的现代。他《诗经》《楚辞》《文雕龙》等例证,质疑“模仿论”或“表现论”理解诠释中国文的唯一范式。他力求回中国文史语境找寻资源,与西方话的基础。

是在《谈文品的精读》一文中,柯庆明教授从“新批评”细读文本,却强调文字形式是“一艺术经验,不是经验的构造”;“文,就一完整的经验论,它的历程应该是连续不断”。所谓经验不仅是具体实证的,是有灵犀的;不仅是文本互涉的,是知人论世的。在《谈文传播与接受》,他更进一步挥此一法。篇论文从翻译谈传播,指西方二十世纪“语言的转向”其实局限语言形式主义的元素,未必呼应文流通的层意义。柯庆明提物、象、意、境四重方式,西方理论话;他指言、意、象的指涉关系“并不等或直接反映或反,所有通‘寻’‘观’的搜寻跳跃(因就是超越)才进入”。或有同行仍不古典印象批评的风格,但柯此与结构主义的传播理论互相比,我猛理解他的意不再是恢复国粹,恰恰是在“寻”“观”的程中,他将中与西的论辩提升另一层次。此,他印证《略论文批评的本质》中所谓,文是一人主体存在的知识创造,文批评即是知识的再创造。

五篇论文涵盖文本质、创造、阅读、传播各层面,论述细致,思虑周延,是柯庆明教授年文理论的总结。更具宣言的论述则是《中国古典文研究丛刊弁言》。一丛刊其实胎《现代文》所表的文字。柯庆明指文品固有其所属代的历史,但更重的却是体认它所具有的“永恒的与同”:

文的本质,归根究底……就是一藉语言表现所反映的特殊情境的生命意识。因此,“文身”的研究工,永远必须针品的语言表现所反映的,特殊情境的生命意识的兴、感通、觉知。

在中文系章句训诂是尚的传统,一立场的突破知。柯立论的源头应该是由陈世骧、高友工先生从二十世纪五十七十年代末引入的“抒情传统”观念。

陈世骧、高友工两位先生的理论背景不同,前者延续三十年代传中国的形式主义,者则步武分析哲、结构主义的信条。但殊途同归,他企图打破西方文批评局限,重勘古典文思的新意。他言,“抒情”不仅直陈诗歌文类一,延伸审风格、文化语境、生命情景的思考与铭刻。陈、高两位的立论在彼中文界带一股维新风潮,影响至今不息。相陆界辗转在革命、启蒙论述,台湾区界从抒情入手,展截不同的文观。尤其在柯庆明细致的分析,抒情感兴,继缘情、体物,诗史互涉,终与宇宙共鸣。抒情的极致,是柯所谓的“同情”:“生命彼此内在深处的相同,所生的共同存在的感觉与意识”(《论诗与诗评》)。是文由审、伦理层面升形层面的最佳示范了。

二十世纪末,先是现代主义解构人文标志,继殖民主义打倒帝国权威。的贡献不觑,但一旦人云亦云的切口或招式,仍失偏颇浅薄。毕竟文或文批评所存在,不是解构质疑的游戏工具或是苦仇深的控诉管;前者的玩忽者的义愤有在更宽厚的论述才充分挥其辩证量。“同情”的诗所值我继续探讨,因同情的“情”不仅是七情六,是生命特殊存在的貌(情景融),更是具有超越面向的理或意图(尽其情)。同情不是简单的人主义姿态。柯显认唯有“情”的元及动才滋生了引譬连类、绵延不绝的文——及生命伦理——实践,不必仅是哲或政治的附庸。代西方理论正面临何何从的困境,柯庆明的“同情的诗”源古典又代情境息息相关,有继续挥的余。

《柯庆明论文》在理论辩难外,有量的篇章实践者的思立场。他谢赫六法、“气韵生动”的解读,西方悲剧英雄的中国式回应,是他抒情诗基准,延伸的“同情”的诠释。但是在他师长文友品的评点程中,我见他何将文批评的伦理审双重量,挥淋漓尽致。他读朱西宁的《铁浆》,细致的文本细读始,不仁的感怀终,在在显示他文思考生命的方法。他台静农先生的新

(本章未完)

“漂泊中展开人生,越境中发现认同”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