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 宋朝政治制度

宋朝统治者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臣、外戚、女、宗室、宦官的擅权,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,及防御辽、夏等侵扰,政治、军、财政权最限度集中朝廷,建立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,包括职官、军、科举、法律等制度。

官制

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,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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的最高权力机构,或称政堂。中书门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平章。分散宰相的权,增设参知政,副宰相。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,撤销中书门,将其职权分归门、中书、尚书三省,尚书左、右仆各兼门、中书侍郎正宰相,再设门、中书侍郎各一人,尚书左、右丞各一人副宰相。宋徽宗赵佶,蔡京相,称太师,总领门、中书、尚书三省,改尚书左、右仆太宰、少宰,宰相。南宋,改左、右仆左、右丞相,复参知政副相。宋哲宗元祐,设平章军国重或同平章军国,处“老臣硕德”,位居宰相,每数日一朝,非朝日不堂。宋宁宗,韩侂胄任“平章军国”,每三日一朝,宰相不再掌印。南宋末年,贾似专权,任“平章军国重”,左、右丞相实际屈居类似副宰相的位。

宋朝设置枢密院,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。枢密院与中书门掌文、武权,称东、西“二府”。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,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等。

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,北宋前期称“三司”,即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部。其长官称三司使,号称“计相”。宋神宗改革官制,撤销三司,将三司的部分职权归户部工部。南宋增设总领所,负责供应数路或一路各军钱粮,并参与军政。其长官称“总领某路财赋军马钱粮”,简称总领。

北宋前期,宰相主管民政,枢密使主管军政,三司使主管财政。宋神宗官制改革,宰相实际兼管财政。南宋,宰相又兼任枢密使,兼管军政。,宰相再次握有民政、财政军政的权。

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,其长官称御史中丞,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,主管纠察百官,肃正纲纪。台官有弹劾权,疏言,评论朝政,弹劾官员,准许“风闻”论。专管规谏讽谕的机构是谏院。宋仁宗赵祯始单独置院,其长官称知谏院或左、右谏议夫,凡朝政缺失、百官任非其人、各级官府办违失,谏正。台、谏官言弹劾责,其职权本无差别,一状况导致世台、谏的合流。

皇帝草制诰、赦敕、国书宫廷内所文书的机构是翰林士院,设翰林士承旨、翰林士、直士院等。翰林士与中书舍人或知制诰分掌“内制”“外制”,总称“两制”,翰林士等侍奉皇帝,充顾问。

宋初的最高司法机构是理寺刑部。宋太宗赵炅,设置有“审刑院”,其长官称知审刑院,官属有详议官。各奏案先经理寺裁决,报告审刑院复查,写奏稿,呈中书。中书申奏皇帝论决,宋神宗改革官制,审刑院并入刑部。

三省六部,即门省、中书省尚书省及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等六部。北宋前期,三省的名誉长官“门侍中”“中书令”“尚书令”,极少委任,另外各委派一名官员判本省。尚书省所辖六部,各另派官员一人至二人判本部,本官不管本职,且新设一些机构分割了各部的部分职权。审官院代行吏部考校京朝官的职权,太常礼院礼仪院代行礼部的礼仪权,三司代行户、工部的部分职权,审刑院代行刑部复审理寺所定案牍等。直宋神宗改革官制,三省代替中书门,六部各设尚书侍郎,主管本部务,三省六部才行使相应的职权。

宋朝的方政府机构实行州(府、军、监)、县二级制。宋初沿袭唐制,将全国划分十。宋太宗改路,路朝廷派机构的辖区,在州、县。宋神宗元丰八年(1085)分二十三路。北宋前期,各路皆置转运使提点刑狱,有些路常置安抚使,各设官衙办。安抚使司俗称“帅司”,由本路最重的州府长官兼任,主管一路的军政,兼管民政、司法财政等。转运使司俗称“漕司”,主管所领州县的水陆转运财政税收,兼管司法民政等。提点刑狱司俗称“宪司”,主管一路的司法,兼管财政等。宋神宗,增设提举常平司,俗称“仓司”,主管本路常平、义仓、免役、市易、坊场、河渡、水利,南宋与提举茶盐司合并,增管茶盐。此外,又设提举坑冶、茶马、市舶等司,漕、仓、宪等司总称监司。监司号称“外台”,具有监察职,权任颇重。

各州(府、军、监)直属朝廷,由朝廷委派京、朝官管理州郡,称“知某州军州”,表示全权管理本州的军、民政,知州直接向朝廷奏,文人,并经常调换。知州外,设“通判某州军州”同领州,裁处兵民、钱谷、户口、赋役、狱讼听断等,行文与知州联署。其官属有录、司户、司法、司理等各曹参军。录参军主管州衙庶务,纠察各曹稽违;司户参军主管户籍、赋役、仓库受纳;司法参军主管议法断刑;司理参军主管审讯狱讼。此外,有节度掌书记、判官、推官等幕职官及州教授。

各县设知县或县令,有丞、主簿、尉等。宋初设判县,一县长。常京、朝官领县者称知县,选人宰县者县令。知县或县令主管一县民政、司法、财政,有驻军则兼兵马监或监押。宋仁宗初,始置县丞,选人充任。京、朝官充县丞者,称知县丞。丞县的副长官。主簿主管本县纳官物,销注簿书。尉的职位在主簿,俸禄相同,主管阅习弓手,维持治安,命兼巡捉茶、盐、矾等。

宋代实行官、职差遣分离的制度。宋初利唐代的三省六部等官名组合官阶,定品秩、俸禄、章服序迁,因此又称“阶官”或“寄禄官”。宋神宗改革官制,文官(京朝官)定二十五阶,宋徽宗增三十七阶(包括选人),改定武官共五十二阶。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,即“职官”。

昭文馆、史馆、集贤院、秘阁等的职衔,士、士、待制等,是授予较高级官员的清高的头衔。官、职差遣的分离,导致批冗员的现。

宋代文官按官阶划分“幕职州县官”“京官”“升朝官”三类。幕职州县官又称选人,是低级文官的总称。其寄禄官有两使职官、初等职官、令录、判司簿尉共四等七阶,宋徽宗改承直郎至迪功郎共七阶。京官是比选人品级略高不常参的低级文官的总称,其寄禄官共有承务郎宣教郎等五阶。宋神宗官制改革,废除京官称,改“承务郎”。升朝官是参加朝见、宴坐的中级文官的总称,其寄禄官有通直郎府仪同三司等二十五阶。选人经考核一定员数举主的推荐,达一定考数(任职满一年一考),便升京朝官。选人升京朝官称“改官”,是每官员仕宦生涯中的一件。武官按官阶分使臣、诸司使、横班。另有节度使刺史等,实际另一官阶。

宋代保留了前代的一些附加官衔,散阶、封爵、食邑、勋官检校官等,已荣誉头衔。爵有王、嗣王、郡王各县国子、国男共十二级。官资及格,该封国男者,即给予食邑二百户达一万户;又官资及格,给予食实封一百户一千户。每食实封一户,每日计钱二十五文,随月俸领取。勋官有柱国、柱国云骑尉、武骑尉共十二等。检校官有太师、太尉、太傅、太保、司徒等十九级。文臣任枢密使,带检校太尉、太傅。

北宋前期的官品沿袭唐制,文官共九品,有正、从,正四品,又分、,共三十等。但官品官职不相称。宋神宗官制改革,正名责实,减少了官品的等级,改九品正、从十八级。

朝廷各级官员制定了磨勘(考核劳绩失)、叙迁、荫补等法。宋初废除按岁月叙迁制。宋太宗,设审官院考课院分掌京朝官幕职州县官的考课宜。宋神宗官制改革,设吏部四选分掌文、武官的考课、差遣等。宋真宗赵恒,规定文臣(京朝官)任满三年、武臣四年(改五年)磨勘升转本官阶一次,幕职州县官在改京朝官实行磨勘。此,减少冗员,不断加严磨勘条件,延长磨勘年限、规定迁转的止法、限制每年磨勘转官的员数、增加举主等。磨勘的标准有。举官否、劝课农桑、增垦田畴等“七”考核监司。德义有闻、清谨明著、公平称、恪勤匪懈等“四善”“狱讼无冤,催科不扰,治最;农桑垦殖,水利兴修,劝课最;屏除奸盗,人获安处,赈恤困穷,不致流移,抚养最”等“三最”考核州县长官。考核分三等,七中具有五项者列等,具

(本章未完)

南宋政治目录+书签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