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中国诗的现代化”到“现代诗的中国化” 三

节我阐述了余光中诗论中有关“现代诗中国化”的特征、途径步骤,面再他就“现代诗中国化”的主观条件所做的理论思考。

首先他论述了中国现代诗人应有的精神结构。十八世纪的西方诗人“抑激情扬理,十九世纪的诗人则反,抑知纵情。是者的感便分裂不调”,“主知的古典,重情的浪漫,原是‘艺术人格’的两倾向。抑知纵情,固导致感伤,分压抑情感,导致枯涩与呆板,终至了无生气”。 余光中认诗人的精神结构应保持统一完整,情与理应达致谐平衡,既不使理强压抑了情感的抒,致使诗歌僵硬寡情;不让情放纵导致非理。今“中国的新诗面临空前的危机”,就是由诗人跟着西方人哄,“反理,反价值,反感,至反社,反文化”,些文化“虚无主义者”声言“表现赤的人,是他表现的人实在接近兽”。 他认“诗人的生活,主是内在的生活;诗人的热情,主是感知的熟,及两者的适度融” ,,诗歌就“充溢着智慧,但是不喋喋说教;充溢着感情,但是不耽恋;富感官经验,但是不放纵感受”。

其次,他阐明了诗人与代的关系。他认中国1949年前的诗人“面临一共同的困境:早年难摆低迷的我,中年又难接受严厉的现实,在人与集体的两极间,既无桥梁通,又苦无两全计。……从徐志摩、郭沫若何其芳、卞琳,中国的新诗人往往从一极端跳另一极端”。他认一诗人投身代的洪流中,与代的脉搏一跳动,但又不被代的洪流所淹,让己被众削平类的平均数,有独特的“常人”。“真正的诗人一面投入生活,一面又保全,有两全计。” 余先生说“一诗人应该超越”“不仅止反映他的代”,新代的报春鸟。

最,他论及诗人待生活与生命的态度。在点他十分欣赏国诗人佛洛斯特(Robert Frost):“‘情人的争吵’最说明佛洛斯特生活的态度:他是热爱生活的,但同他不满意生活,不那不满意究竟算是情人的苛求,不是仇人的憎恨。” 人必须有某意义价值己生命的支点,“无论外在混乱、痛苦,一人果活,仍需价值意义”。余光中的情怀近悲壮:“人生原悲哀,写人生,往往就是在写生悲哀。是悲哀尽管悲哀,并不就等怜弃,向命运投降。” 从古至今的诗坛师“有一不是肯定生意义的”,“混乱属代,但信仰属人”。 他认中国现代诗人应将寻找生命的“意义”己创“最严肃的主题”。

余光中先生的诗论既有诗人的敏锐直觉,有者的缜密分析,他将创造繁荣“中国化的现代诗”己毕生的使命,从少至老念兹在兹,中国现代诗长的年轮必将融进他的艺术经验理论智慧,中国未的李白杜甫必将仰承他的余韵流风。

原刊《华中师范报(人文社科版)》

2001年2期

目录+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