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民性”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 六

二十世纪初期引进“人民”一价值尺度,古代诗人诗歌评价的基点由“忠君”转向了“爱民”,无疑是一历史的进步;且它给诗论提供了一新的视角,按理说应该给古代诗歌研究带繁荣。实前几十年不仅有留少沉甸甸的研究果,反在该领域留了丛丛弊端一片荒芜。

我丝毫不认一价值尺度本身有什问题,不怀疑在该领域耕耘的前辈者一价值尺度的虔诚态度,更不敢菲薄前辈者的识素养,我是叩问历史:问题在哪儿?我应从中吸取哪些启示教训?

首先,在研究古代诗人诗歌的候,任何一理论范畴不一统一甚至唯一的价值尺度。古代诗歌尤其是抒情诗歌所抒的是诗人无限丰富复杂的情感意绪,有一“放四海皆准”的范畴涵盖笼罩所有象。果一尺度品评一切古代诗人诗歌,那尺度必定僵化生硬的套子,研究象削足适履或圆凿方枘,各异的诗人弄死板同一的面孔,姿态万千的诗歌解释千篇一律的模式。

其次,必须剥离批评尺度的意识形态色彩,在意识形态的范围中研究者觉或不觉屈从政治的需,使古代诗歌研究政治的附庸,曲解、肢解或误解古代诗人附的政治权威,,由的思考独立的判断就了空话,研究者无从保持价值中立、感情淡化持论平允。

代即将跨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,一段令人沉闷窒息的术历程将历史。我所特在儿重提旧,就是了避免今的古代诗歌研究重蹈覆辙。

原刊《反思与超越——20世纪中国文与理论批评国际术研讨论文集》

华中理工版社2000年

目录+书签一、问题的提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