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待更多知名的真学人

(一)

我说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,承载文化余,往往倾覆文化;文化认识的深浅雅俗,决定语文境界高清浊。有读友信说:“文化”何其深奥,乾脆说穿是“人情世故”何?我并无不。文化包罗万有,未必深奥。洞识人情,透世,中养一点悟;悟,是文化一环。比我说“读友”,其实是戴文章中的。说“读者”有点抬高己的身分;彼此既是“读”文字的人,赐函赐教,算相识了。戴点比我懂人情,有文化。

,“文化”指问:问的习。知越,乃见其难,长话於是短说了。人老了文章简练,理在此。况周颐说,文笔贵简,“逸马毙犬於”,说“有犬卧於街中,逸马蹴毙”,那就累赘了。明祝氏《猥谈》云:“一守禁戴帽,不露网巾,吏草榜云:‘前不露边,不露圈’,守曰:‘公文贵简,何偶语?’吏曰:‘何?’守曰:‘前不露边圈’。”的旨趣,真举一反三,受不尽。

(二)

郑滋斌在《信报》写《何提高本港专生的中文水平》,结语提三点建议:一是各专院校应增加中文科目的习数,放内容,完备课程;二是增聘教人员,接近师生比例,挥欧阳修文有三说,即、做商量;三是改革内容,留意实文字外,须拓生视野,增长知识,深化思。三点我尤其赞。他说:“语文,从纵的说,是历史、文化的积累;从横的说,是社意识形态的表现。不论何,总是表现了人科、文艺术、宗教思等领域习、追求的智慧,些不是实文字所规限的。”注重通识教育,生修读本系科目外再旁听别系的课程,跟校有问的老师往请益,关社,关国,关世界,些是增强语文力的途径。郑滋斌文中说,“今,报章刊物不严肃的态度处理中文,严重影响读者的分辨力。至於广告设计者滥同音字,扰乱原的字词,更甚的是语病频生的句子,触目皆是,实在令读者失了是非的裁判力。”是实话。我在香港传媒机构工年,虽刻刻在注意些问题,却始终觉己做不够,顾此失彼。

(三)

传播媒介是文化普及的渠。那《信报》同一版梁福麟的《“写稿佬”的白书》一文,正谈国术界中人的着已走向通俗化,行文不钻牛角尖,文章注释尽量简单,名教授写的书普及、畅销。在报章写专栏、写评论,的确跟撰写曲高的术论文不同,既独特有物,又生动亲切。有问的人满腹文化,正应该经常走象牙塔向群众传授专业知识,散布文化,阐释人生。香港需更知名的真人。

卷首语目录+书签好古谭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