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篇 敌后战场 第二十二章 沁源围困战

山西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的中区,位十分重。

1942年10月,日华北方面军1军36、37、69师团、独立混4旅团及伪军各一部,共1.6万余人,太行北部、太岳北部区重点,同进行“扫荡”。

11月中旬,“扫荡”敌撤退,日军69师团留1队及部分伪军,据守沁源县城及阎寨(沁源东南)、中峪店(沁源西)、口(沁源东北)等据点,企图此基,分割、“蚕食”太岳抗日根据。

粉碎日军的企图,中共太岳区委太岳军区根据该敌孤军深入太岳抗日根据山区腹,其补给线长,兵力分散,处太岳北部军民四面包围中的情况,决定侵占沁源的日伪军展围困战,提“在党的一元化领导,依靠广群众,广泛展群众游击战争,实行长期围困,战胜敌人”的方针,并确定中共沁源县委中,与太岳军区38团共同组沁源围困指挥部,统一领导围困斗争。

便指挥,围困指挥部根据形条件使群众转移集结区,既生活又有利围困敌人的情况,将全县划分11“战区”(划13),决死纵队1旅38团(1943年2月,该团留1营参加围困斗争)骨干,加25、59团各一部,及县、区基队民兵,在每“战区”组1游击集团,与广人民群众结合,围困敌人。

实施围困,沁源县委号召在反“扫荡”转移的群众不再回村;距离敌占据点5公内运输线2至3公内的群众迁,不给日军留任何资利的物资。

在动群众的基础,围困指挥部力组织敌斗争,展群众游击战争。主力部队带领民兵在日军据点周围及公路两侧,普遍展麻雀战、狙击战、雷战伏击战,围困袭扰,使日军昼夜不安宁。民兵据点内的水井粪便、土石填塞,迫使日军不不在武装掩护据点外河取水,取水敌则遭受游击组的冷枪杀伤。

同,展通破击战,使被围困的日军不及补充给养。日军69师团的1队遭长期围困,疲惫不堪,难继。

1943年1月25日,不不由驻白晋线的36师团1队换防。同,被迫将安泽、绵两县北平、元驿、王陶、才子坪等10余据点撤收,其补给线则由同蒲路改白晋路。

日军36师团1队接防,又将沁源外围的阎寨、中峪店2据点放弃,集中兵力守备沁源城关与口据点。沁源军民在日军通线遍布(石)雷,量消耗、疲惫日军,组织群众,利夜暗摸进日军据点,先夺回粮食7000余担。

1943年8月,日军又62师团1队接防。沁源军民边生产边战斗,展了更加猛烈的围困战,使日军一再收缩,最被围困在沁源县城的西山头,粮弹断绝,被迫1945年4月,在沁县日军1000余人的接应,逃离沁源。

在历2年的围困战中,沁源区抗日军民共战2730次,毙伤日伪军4000余人,创造了群众长期围困战的范例。

第二十一章 太行、太岳区1942年夏季反“扫荡”作战目录+书签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“扫荡”作战